信息茧房

自打上班之后,真的是越来越懒了……本来这篇文章一个月以前就想写了,但是一直拖到今天才开始。

我本人是学计算机的,毕业之后也理所应当的进入了某IT公司,从事推荐算法的研究。说来也奇怪,我从小对计算机感兴趣,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计算机,小学还参加了计算机兴趣小组,自从开始上计算机课,我就是班里的课代表。08年到21年,我更是在几所大学里完成了3个计算机学位。虽然自己对技术很感兴趣,但是自己一直对技术的应用保持了一个很排斥态度。比如滴滴打车,在刚刚出现的时候,我依旧选择招手拦车,即使用滴滴打车,也会选择出租车服务,直到2,3年后,我才慢慢接受滴滴打车的快车业务。同样的,我现在虽然每天在研究如何为用户展示用户想看的内容,但是一直觉得推荐系统是一件很邪恶的事情。

这就要从很多年前说起了。小时候我是一位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接班人,但是逐渐的,随着家庭的网络普及,我开始接触到各种渠道的信息。这些信息,改变了我很多想法。人嘛,都是一样,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,并且尽可能的为自己找到证据。于是,我也开始在网络上抱团取暖。大学时,还参加过中文网志年会,接触了很多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。于是,自己每天接受到的信息,大体上就是一些如今可能连想都不能想的内容了。自己的RSS订阅里的内容,除了技术和游戏相关的内容,剩下的就是一些观点犀利的博客和媒体。虽然至今,我也不觉得自己的想法错了,但是在当时,我也慢慢有一种错觉。我觉得大家的想法应该都和我一样,什么五毛党和如今的小粉红之类的,都是少数人。直到后来被一个小学同学在校内上莫名奇妙的数落一通并拉黑之后,我才发现,我其实是一个少数派。这就是我的RSS订阅内容无形中为我建立起的信息茧房。当然了,因为RSS订阅主要是靠自己往里面添加各种源,所以这可能就是一种作茧自缚的感觉……

后来,随着机器学习的普及,各种推荐系统也被摆上台面。你看了某个帖子,就会给你推更多相关帖子。你看了某个新闻,就会给你退更多相关的新闻。你买了某样东西,就会给你退更多相关的东西。毕竟AI是不会骗人的。推荐系统增加了用户粘性,增加了用户的停留时间与点击量,用户也觉得看到了更多自己想看的东西。真是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。但是,真的是这样么?你以为你看到了自己想看的东西,殊不知,你看到的,其实是推荐系统(甚至是别人)想让你看到的东西。这无形中,就又形成了信息茧房。获取的内容越来越多,但眼界却越来越窄。所以现在,我反而更喜欢从一些传统媒体上接受信息,比如广播,电视,报纸,杂志。我坚信,虽然这样的方式很低效,而且这些信息可能并不全是我喜欢的内容,但是他们会为我带来一些新的内容和角度。不像现在很多APP,你随便搜集个关键词,你就掉入了一个无底深渊,再也爬不出来了。

回到正题上,我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,并不是因为我对某些app有什么怨言,而是因为这么一件事。最近几年,国内舆论环境更加收紧,在宣传的作用下,小粉红是越来越多。尤其是去年疫情来袭,由于体制的原因,我们在疫情的处理的效果上,真的非常棒的。于是网络上,真的是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,甚至有些人开始觉得,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,已经可以和美帝掰掰手腕了。连我都被感动了呢,我说的是真的。

我平时工作时,有听东西的习惯,听听音乐,听听播客。所以我前段时间,就想找一些国内的新闻节目来听听,虽然人在美帝,但是,还是想了解一下国内发生的事情。但是我发现,国内的主流媒体,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服务,而且由于各种限制,个人也很难发布时政新闻类的播客节目。所以,我就想看看外网有没有类似的内容。你别说,还真的有,赶紧订阅了几个频道。但是,听了几期就听不下去了。这些节目大多都是一个套路,通过一件国际新闻开头,评论一番,然后矛头一转,开始夹带私货。尤其很多真的都是一些无端的指控。时至今日,我都不觉得我们的体制是好的,但是听这样的胡邹白咧,真的是非常没有营养且浪费时间的事情。于是赶紧就把这些播客订阅都取消了。

仔细想想,这何尝不是一种信息茧房呢?国内的新闻,作为宣传的手段,肯定只给你一些筛选过的消息。甚至是非常明目张胆的断章取义。而由于国内互联网的封锁,普通人很难在中国以外的媒体平台发声,这就导致了这些平台被另一拨人占领。于是乎,大家都成为了井底之蛙。毕竟,坐井观天的事情是最舒服的了……很可惜,我觉得这一大一小的信息茧房的壁垒,短时间内很难打破了。作为我自己,我只能提醒自己,不要掉进任何一个信息茧房,兼听则明吧……不过,这真的太累了-。-

2条评论

  1. 老读者了,好久不见,今日午后上网冲浪,想起了这个曾经经常会来的blog,界面更整洁优雅了,最重要的是还存在着,实在是大好事!
    看到这篇文章,其中许多疑惑我也颇有同感,也尝试寻找过一些理论支撑。加上近来看了一些哲学史的视频,一些内容刚好与本文颇有感应,谨此分享。
    对于哲学,实在是入门水平也远远不够,还请博主辩证看待我的观点😄
    主要有二,
    一,洛克的白板说
    人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,外部事物刺激心灵,就在白纸上产生了印痕,这就是观念, 观念组合起来形成了知识。老读者了,好久不见,今日午后上网冲浪,想起了这个曾经经常会来的blog,界面更整洁优雅了,最重要的是还存在着,实在是大好事!
    近来无事可做的时候看了一些哲学史的视频与书籍,做了一些笔记,一些内容刚好与本文颇有感应,谨此分享。对于哲学,实在是入门水平也远远不够,还请博主辩证看待我的观点😄
    主要内容有两点。
    一,洛克的白板说
    1.1人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,外部事物刺激心灵,就在白纸上产生了印痕,这就是观念, 观念组合起来形成了知识。知识就是理智对于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的一种知觉。
    1.2 洛克的矛盾在于,一方面,洛克坚持心外有物,大部分感觉经验是由外部事物刺激心灵,由外感官获得的。另一方面,知识局限在经验范围之内,知识就是关于观念的知识。问题: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,与外部事物(对象)是否真的符合一致?这也是近代经验哲学二元论的难题,因为其一开始就建立在心物分离的基础上

    二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
    1. 1在近代哲学史上,因为认识与对象之间二元对立的关系,洛克的学说之后又有继承发展,直至休谟阐述了怀疑论。康德出来解决了这一难题。即,转换视角。曾经我们的视角为:认识—>对象,认识围绕对象来进行;那么,是否可像哥白尼对日心说的设想那样,地球不是宇宙中心,太阳才是;对象不是认识、只是的中心,而是反过来,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,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。

    1.2 在此基础上,解释了科学的普遍性和必然性。首先,同意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;其次,但是,仅仅有感觉经验还不够,主体自身需要有一套加工整理感觉经验的形式和结构。也就是说,人的心灵并不是像洛克所说的白纸一张—外部事物印上什么就有什么东西。人的心灵有一套自己的认识形式和结构。我们的“形式”按照一定的形式规则来对经验进行加工整理。

    1.3 本来是主体对于客体的问题,是否认识或者不认识客体。现在,主体自身有一套东西,若对象要和我相关,就需要受到主体的加工整理。我们所能认识的,只能限制在这套认识形式能够发生作用的领域。但是,在这之外,事物自身(物自体)究竟是什么样子?—这就给自由留下了空间。而自由—如果按照科学技术认识一切的观点来看,一切都是符合结构、规律的,就没有了自由的空间。康德的这一理论,解决了二元论的对立,也顺便给自由创造了空间。

    以上种种,大体都是一点点浅显的读书笔记,肉壳若有兴趣,不妨在你的平台寻找哲人探讨,希望能够助你解决更多的疑惑。

  2. 为表严谨,补充一句话,” **… ** “在1.3中:
    1.3 本来是主体对于客体的问题,是否认识或者不认识客体。现在,主体自身有一套东西,若对象要和我相关,就需要受到主体的加工整理。我们所能认识的,只能限制在这套认识形式能够发生作用的领域,**这也就是科学知识能够认识的范围**。但是,在这之外,事物自身(物自体)究竟是什么样子?—这就给自由留下了空间。而自由—如果按照科学认识一切的观点来看,一切都是符合结构、规律的,就没有了自由的空间。康德的这一理论,解决了二元论的对立,也顺便给自由创造了空间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