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后乱语(音乐)

查了一下,博客已经一年多没有更新了,今晚吃着鸡架和烤鱿鱼,喝了点朗姆可乐,有点感触,所以回来写篇文章。可能明天早上我就已经不记得今天都写过啥了。但是,这是自己的博客,忘了又怎样呢?

在过去的一年,我的身上也发生了很多事情,比如买房,搬家,生娃,公司裁员。虽然暂时没有裁到自己头上,但是也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。总之,听我播客的朋友应该可以体会到,我去年是有多么风雨飘摇。

但是今天想聊的不是我去年的生活,而是通过今晚喝的朗姆可乐,回忆起的中学时的一段往事。自从上大学,我养成了一个毛病,那就是周五晚上必须要稍微来一杯,虽然这个习惯由于某些原因暂停了一段时间,但是,周五晚上还是必须要得吃点好的。于是,今晚也是同样借着周五晚上,吃了一波烤鸡架和烤鱿鱼。由于是周五晚上嘛,叫外卖的等待时间比较久,于是我就跑去店里买了瓶朗姆酒,正好家里有冰可乐,于是在家鼓捣起了朗姆可乐。

说起来,朗姆可乐,也叫自由古巴,可能是肉壳第一款有概念的鸡尾酒。虽然我自己喝过的第一款广义上的鸡尾酒是7-11里买的杰克丹尼可乐,但是朗姆可乐在我的心目中还是有些和其他鸡尾酒不一样的地位。

大概,那还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吧,在我很早以前写的文章改变自己的三首歌中,我提到过我爸给我买过的一套5张CD的精选集,让我喜欢上了欧美老歌,后来初中时,那5张CD都被我听了无数遍了,就开始在家里找找看有没有什么其他的CD,结果还真的被我找到了好多。其中有一张,我已经不太记得专辑里的其他歌曲了,但是里面有一首Rum & Coca-Cola让我印象深刻。虽然后来才知道演唱的是The Andrews Sisters,但这已经是后话了。当时年纪还小,也不喝酒,所以对Rum是什么并没有什么概念。但是吧,我还是知道Coca-Cola也就是可口可乐是什么。所以对这首歌就会有些特别的印象,外加歌曲本身欢快的节奏也非常得我心,于是就搜了一下这首歌的歌名,才知道了朗姆可乐这款鸡尾酒。也就像是我说的,这是我第一款有概念的鸡尾酒。

说个小插曲,我司内部的某个工具名叫Daiquery,这工具的图表示一个马提尼杯,就是那种V字形的高脚杯。我之前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个图标。最近才知道,这是因为这个工具的名字和Daiquiri这款鸡尾酒很像。只不过Daiquiri好像用玛格丽特杯多一点。

回到正题,你们懂得,喝了点酒嘛,就想找点歌听,于是在Spotify和Youtube上,以Rum & Coca-Cola开始搜起来。然后我突然意识到,现在的人们,想找首歌是多么的容易,只要你知道这首歌叫什么,几乎就没有找不到的。总有一款音乐App或者视频App能找到你想要的歌。真的非常羡慕现在的人,想要找一些在本时代相对冷门的音乐,是多么的容易。回想起15,20年前,在网络还不是那么发达的时代。因为我喜欢的音乐品类比较另类,即使在今天,和同龄人也没有什么共同话题。我最期待我妈带我,或者和朋友一起去淘打口盘。每次都能找到一些我认识的,或者我不认识的歌手。买盘回家一遍一遍的听。但是呢,能买到的盘终究是少数。想要知道更多的歌手,或者歌曲,还得自己想办法从网上找。也是在那个时候,我知道了熊猫音乐网(Panda123),关于这件事,我在刚才提到的改变自己的三首歌纪念老熊猫这篇文章中都有提及,这里就不赘述了。就是这歌网站,让我接触到了更多喜爱爵士乐和轻音乐的朋友,也让我开始了解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。说起来,这也是我在自己的播客中开办老声常弹节目的灵感源泉。

除了自己淘打口盘,以及熊猫音乐网,另外一个对我很有帮助的工具,是高中时,泽少介绍给我的一个软件,名字叫做soulseek。令我惊讶的是,时至今日,这个工具还一直存在,甚至到2021年还在更新。在我高中那会儿,P2P下载盛行,什么BT,电驴什么的,全都有。只可惜,中文互联网还是很少有我喜欢的音乐资源的下载。于是这款soulseek就变成我的宝贝工具。这样是一款P2P软件,但是专注于音乐分享。于是我就用这款软件,下载了很多音乐,时至今日,我的硬盘里,还有很多当年下载的mp3。虽然,我已经很少听了。但是这确实是我自己的一段珍贵的回忆。时至今日,在我听到某一首歌的时候,我还能回忆起第一次听到,或者第一次记住,亦或者是我经常听这首歌的时候,眼前浮现的场景。也确实是一段非常有趣的经历吧。

如今,我已经是一个30多岁的大叔,俨然不是那个初中高中的小孩子了,但是我的音乐喜好却一直没有改变过,他们带给我的,除了此时此刻身心的愉悦,也能帮我助我回忆起以前的快乐时光。可能,对于音乐类型的偏好,我这辈子都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改变了。但是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,不是么?

改变自己的三首歌

肉壳平时不喜欢在家工作,因为一旦在家工作,就总想配上一杯酒。 然而,肉壳喝酒之后就容易变得多愁善感一些。当然,作为一个酒鬼,我相信前面这句话的主语,换成任何一个人都是合适的……

当人变的多愁善感,任何事情都可能触动人心中最深层的痛点,平时我们极力掩饰的内心弱点,在一刻都可以发泄出来,不需要再埋在心里,有一说一。至今肉壳都记得几年前和小龙哥在香港大围的鸡煲店掉泪的情景。当然,那天我俩都喝多了……

不过,我今天想说的不是喝酒,而是想说说三首歌。当然了,此时此刻的肉壳肯定是因为在家工作,所以喝了酒,然后听到几首歌,触景生情,才想要写这篇文章的……

做过肉壳的车,或者了解肉壳的人,肯定都知道,肉壳喜欢爵士乐,或者oldies。Oldies大概就是老音乐的意思。有几个朋友问过我,为什么会喜欢这些音乐?这三首歌就是终极答案。

Smoke gets in your eyes By The Platters

第一次听这首歌,是在肉壳父亲在国外买的一套CD中听到的,这首歌是第一张盘的第一首歌,当时肉壳有一台松下的CD机,因为当时只有小学4年级,所以也不懂随机播放是什么的,基本都是顺序播放,所以这首歌听的次数最多。渐渐的觉得这些歌越来越好听,简直无法自拔。从此,在音乐鉴赏这条路,肉壳就走歪了……

My way by Paul Anka

随着前面提到的5张CD越听越多,肉壳开始能够记住一些人的名字了,比如Paul Anka,在这5张CD里,Paul Anka于1969年创作的My Way是肉壳最喜欢的歌曲之一,另外加上他写的其他歌曲如Diana,Lonely Boy,Put Your Head on My Shoulder也非常好听,所以肉壳便开始喜欢Paul Anka。从2001年左右开始喜欢他,却一直到2017年才有机会听到他老人家的现场演唱会,也算是了了肉壳的一桩心愿,当然,这是后话了。

In the Mood By Gleen Miller

时间来到了肉壳的初中时代,那个时候,家里刚刚装了ADSL宽带,虽然网速只有512k,但是因为是包月,所以可以无所忌惮的上网了,所以肉壳开始在网络上搜索自己的喜欢个歌曲。只可惜,那时候还没现在这么多在线听音乐的服务,想在国内找到Paul Anka的音乐当然更难了。这个家伙在国内不是很有名,但是在美国和加拿大,稍微上点岁数的人都认识他,记得肉壳后来上外教课的时候,每次提到Paul Anka,老师都觉得眼前一亮。回来说,当时在网上搜索Paul Anka的时候,找到了一个叫Paul Anka的网友,他常年混在一个叫熊猫音乐网的网站。肉壳一下子就沉迷在这个网站了,站长老熊猫常年会在网站更新自己录制的音乐节目,网站下面的论坛里,大家也各种分享这各类爵士乐,轻音乐和英文老歌。肉壳就是在这个网站的熏陶下,开始喜欢并充实自己的爵士乐知识的,而肉壳之所以会开始喜欢上爵士乐,是因为初三的时候听到的Gleen Miller的In the Mood。虽然是纯音乐,但是肉壳就是这样走上了爵士乐的鉴赏道路了……当然后面开始喜欢Frank Sinatra什么的这里就不谈了,虽然对肉壳的影响很大,但是肉壳觉得还是不如这三首歌对肉壳的影响更深远。不过话说回来,听了Frank Sinatra唱的My Way,我还是更喜欢Sinatra的版本,毕竟这首歌就是Paul Anka为Sinatra写的……

今天大概就聊到这里,其实也没别的,就是想谈谈肉壳的音乐品味为啥会比较奇怪而已。而且,肉壳重新读了一下自己这几年的文章,基本都是技术文章(虽然也没几篇)。虽然独立域名博客已经不如以前(10年前)火热,但是喝了酒,多愁善感,自然就想写一点自己的事情。作为一个怀旧的人,现在看几年前的文章还是想要会心一笑的。既然从上学期开始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。所以,再加一条规律其实也是很没有所谓的事情,从现在起,每个学期至少写一篇有关自己生活的文章吧。

为什么我要读这么多年书……

纪念老熊猫-熊光朴老先生

前几天听朋友说,老熊猫去世了,一直到刚刚才想起来,查了一下,老熊猫于2012年5月26日因病逝世。

可能在我博客的读者,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谁是老熊猫,而本人虽与老熊猫素未谋面,但老熊猫可以说是对我个人影响极大的一位老先生。

那是我上初中的时候了,大概也就是03年,或者04年的时候,那个时候,因为经常听父亲从国外购买的5张外国歌曲精选CD而喜欢上了Paul Anka。那个时候,家里刚装上了宽带,除了打游戏,上黄网,剩下的时间就是喜欢在网上搜索Paul Anka的照片和事迹。那个时候英文不大好,所以只能找中文资料,于是,我发现了老熊猫音乐论坛。

那个时候,因为没有听过太多中文流行歌曲,所以对个人的音乐喜好并没有什么过多的定向,只是知道,那5张CD里面的歌曲都很好听,尤其有很多首都是Paul Anka的作品。老熊猫音乐论坛让我找到了很多同好,我爱上了这个网站,因为,每当我跟我同学说起Paul Anka的时候,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,而我在这个论坛谈起他,却可以得到很多人的相应。而这个论坛里的人,大多是爵士乐以及轻音乐的爱好者,我爱上了这个论坛。

说到这里,大家应该也知道了,老熊猫就是这个网站的创办人,他曾在80年代留洋美国,收集了大量40年代左右的唱片及资料,在回国的时候,他把这些资料运回国内,并进行整理。为了能够使这些资料方便储存和查询,老熊猫将这些资料录入计算机并创立了老熊猫音乐网。虽然这个网站已经不复存在了,但是这个网站真的让我爱上了爵士乐。从老熊猫的节目里,我知道很多大名鼎鼎的爵士作曲家,Cole Poter,Irving Berlin,也让我知道许多爵士歌手,Frank Sinatra, Bing Crosby,还让我知道了很多大乐队时代的乐队指挥,Glenn Miller,Tommy Dorsey。这些都深深影响了我对于音乐的喜爱。

还记得高中的时候,参加论坛里的一个活动,活动的主题就是介绍爵士乐相关的人和事,我由于时间比较宽裕,参加积极性非常之高,还受到了大家的好评,最后获得了活动的一等奖——老熊猫的签名CD一张,里面是老熊猫制作的一期节目。封面还有老熊猫的照片和签名。这张CD现在还躺在我的书柜上,只不过上了大学之后没有再听过了。但是我对于爵士乐的爱,却更加深刻了。

老熊猫签名

这张图就是老熊猫先生在给我的礼物签名……转眼已经是06年的事情了……

可以说,没有老熊猫,就没有喜爱爵士乐的我。我怀念老熊猫,谢谢您对我无形的教导,我怀念老熊猫……

纪念熊光朴老先生(1935.05.01~2012.05.26)

谷歌音乐可以保存音乐列表了

其实我觉得周四应该是肉壳的博客日,似乎肉壳每到周四就有心情和时间写博客。上周末去了2009中文网志年会,受益匪浅啊,稍后会有文章说说自己的感受。我们今天继续说谷歌音乐……

上次我们说到,谷歌音乐为什么不能输出播放列表。今天肉壳来到Fxxx204登陆谷歌音乐,赫然发现谷歌的音乐播放器改版了,尤其是那个不怎么醒目的“登陆”,不用说,自然是播放列表可以保存在某个账户里了。于是肉壳点了进去,看到如下一幕……

 

我实在想不通,为什么登陆谷歌音乐却不能使用Google账户,我承认我知道谷歌中国是没有可以使用Google账户登录的服务。不得不说这是谷歌音乐的又一大败笔,我们使用几乎是同一家公司的服务,却要使用第三方的账号登陆,又不是OpenID,那干什么要搞的这么麻烦呢?

肉壳在今天下午3点半的时候测试了一下。使用人人账户,提示用户不存在。使用yahoo,可能是网络的问题,登陆界面显示不出来。最后只有windows live ID可以登陆……

无论怎样,谷歌音乐开始支持列表上传及分享都是一件好事儿,虽然由于使用的不是Google账户,所以分享不像使用Google账户分享文档或日历那样方便,虽然仅仅是把播放列表输出成连接,但这已经让让音乐在人与人之间的分享更加方便,这也更坚定了我继续使用谷歌音乐的决心吧……希望谷歌中国继续努力吧!

另外,肉壳最近开始上Twitter,别告诉我你不知道这是什么……Follow我吧 @Rokeer (需要跨栏) 看我的域名就可以。

谷歌音乐为什么不能输出播放列表

自从谷歌音乐在有个各种不大影响用户使用的问题,但我一直在使用谷歌音乐的服务,因为它包含的音乐远比其他网站要多,我指的在国内不是很热门的音乐人及音乐类型,比如Paul Anka之类。

最近肉壳学校的机房换了登陆机制,貌似自己账户内的小甜饼和桌面等文件夹均可保存,不会由于注销而被重置。所以肉壳在谷歌音乐播放器的播放列表里添加了不少歌曲,方便自己在机房的时候听歌。但肉壳想到一个问题,为什么谷歌音乐的播放列表不能导出,这样方便备份,方便携带也方便分享。

众所周知,谷歌是没有需要登录的服务的。而这个谷歌音乐恰巧是谷歌中国在做,所以我们的Google账户并不能使用。换句话讲,如果我们更换一台计算机,或清除掉自己计算机的小甜饼,或被别人不小心清除掉了自己的小甜饼,那我们的播放列表就会丢失。这会是一件很令人郁闷的事情。专辑播放列表没了还好,单曲列表没了就需要重新一个一个的找。这样很不方便用户使用。至少是不方便肉壳使用……

所以谷歌不妨可以设置一下可以导出播放列表的功能,这样无论走到哪,只要有这个列表,我都能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,方便大家,造福社会……

我知道谷歌的人能看到我的博客,上次写谷歌音乐的时候,就有谷歌的人跑到这里来解释,希望用户提意见,他们也能够看到。虽然李开复已经离开了,但谷歌中国要继续做大,做强。

另外,今天看到了一份仅有3007个样本的《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用户行为研究报告》,这份报告是有CNNIC发布的,其中指出,谷歌的占有率有所下降。肉壳以为如果谷歌占有率真的下降了,那也只可能是更多的用户选择了Google.com而非Google.cn,因为对于拥有3.38亿网民的国家,3007个样本确实有点太小了。而CNNIC竟然能根据这3007个样本写出一份65页的分析报告,也只能说贵国太强了,至少说,CNNIC太强大了……